时间:2024-12-25
先给如何在信息超载的世界保持冷静你讲个故事
看你是否也中招了
▼
有一天,一个朋友告诉了一个“冷知识”,你觉得好厉害啊,这时,你问朋友哪里知道的,于是,他给你推荐了一个公众号。于是,你开始关注。
感觉自己好像分分钟要与众不同,开始人生巅峰了。
这时候的你,开始拼命地刷,拼命地刷,在不同的号里面,自以为汲取着营养。
渐渐地,你有了几十个类似的号,承包了你从工作、专业、生活、跑步、减肥、养生、婚恋关系……等等所有的领域——咳咳,这时候,你开始方了, 你决定要提高效率碎片化学习!
你开始学会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碎片时间,上班路上看一篇,吃饭时看一篇,睡前刷2篇。眼睛看不完,就听音频Bsports手机版下载,平时要看不完,跑步的时候还能再刷个几篇—— 但是,还是刷不完!
你急了,不过还好,还有收藏功能, 全先收藏起来再说!
这也叫“松鼠症”——不断攒不断攒不断攒……
等到收藏超过100篇未读的时候,你会发现收藏=永不再读, 这让你沮丧。
更让人沮丧的是, 你好像距离所谓的大牛越来越远了——在你“学习”的这段时间,这100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了一点。
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来越多,观点越来越新,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颠覆原来的牛人——哇,原来这才是对的!
别说走上人生巅峰了,你对于生活都有了怀疑……
再多的鸡汤也无法抚慰你躁动的灵魂——确实这个世界惶恐又害怕的,就是这个不停刷文章的你。
你越来越焦虑, 终于有一天,你彻底不干了,对自己说,何必要这么辛苦如何在信息超载的世界保持冷静?如何在信息超载的世界保持冷静我就一个俗人,干嘛要追求上进?让我做一头猪吧,让我放纵吧。
中 招 的 请 举 手
???
更加让你想抽自己的是,过了几天你歇过来,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——刷刷刷。
焦虑症-松鼠症-懒癌,本世纪三大绝症,其实是个死循环。
▼
什么造成了现状?
因为, 所有的当代人都面临两个问题——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。
信息超载老话题不多说了,讲几个数据:
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书出版,超过4亿个字;
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;
一个专业领域,每天大概有200个公众号正在注册,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产生……
过去的“百事通”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可能存在。即使有,也比不过小手一搜。
知识的储存能力,电脑已经甩开人类好几条街,知识的搜索和链接能力,才是学习的核心竞争力。
另一个趋势是:知识碎片化。这种碎片化是从3个方面开始的——
首先是时间和空间被打碎了,移动手机允许你在上班的路上听完一本书;
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,如果你翻手机查资讯的时候,你并不是像看书一样,有前有后,可以参照的。除了标题党,你根本无法预知下一个资讯的内容,你只能被动地接受;
最可怕的是知识结构的碎片化——所有的信息缺乏了上下文,没有背景,没有对象,你根本无法将这些知识真正转化。
比如说如果你刷过管理类的文章,你会发现在雷军、傅盛、彼得德鲁克、吴伯凡、马云、吴晓波……各位大佬针基于同一个问题所讲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。 那么,你要信谁的?
其实,雷军讲的是互联网行业;傅盛讲的是小企业逆袭,他正在做投资;彼得德鲁克用管理在讲哲学;吴伯凡老师在讲中西方文化;马云老师在对大众励志;吴晓波其实是用管理谈财经——更重要的是,他们讲话的场合,时间点和对象你一无所知。如果一个人没有搜索能力,他不会知道背景;没有思考能力,不会知道为什么——这样单纯知道一句话,比不知道更糟糕。
常年刷微信的人的大脑
把前面两个结论放一块,结果很清晰——时间空间碎片化确实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(其实也干不过电脑),而信息碎片化和知识结构碎片化带来的,则是学习效率的倒退和焦虑之源——因为他毁掉你的 主动搜索能力和 主动链接的能力,也就是 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,极大的提高了并没有什么卵用的信息,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深度思考是件难事,也是件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事,它远远比迅速点开另一个同样标题很好玩、内容很逗比的标题的文章难得多也长得多——但这个时候,90%的人会选择点开下一个话题——你的浅薄之路也从此开始。
这也形成一个上瘾机制——瞬间点开新话题能让你获得“哇我懂了”的廉价快感,但看的信息越多,就见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,你却无法越无法深度思考。为了抵御这种焦虑,你只好继续打开更多窗口,见证更多顶峰,然后更多焦虑。
饮鸩止渴,一直到瘫痪。
“我靠,我看了本书特好的书!”
“是吗是吗说什么的给我讲讲?”
“恩……特别好!特别牛!……我讲不出来,给个链接你自己看吧。”
是不是这样?
所以大部分的人学习,起初是为了解决问题,结果变成了逃避问题。他们越学越焦虑。
▼
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焦虑?
先来阅读一个故事。
他原本掌管着150家店铺,拿着7位数的薪水,一周工作80个小时,一年工作362天,在这些辛勤工作的日子里,他越来越有钱,有了豪宅名车,享用着奢侈品牌和最新款的电子产品,但他说“幸福感好像并没有增加。”妻子抱怨他不像丈夫,儿子抱怨不陪他玩,母亲因为生病住进了医院,除了赚钱,他完全成为了家庭生活的局外人。有一年,发生了两件大事,一是母亲去世,二是妻子提出离婚,这让他开始反思:过分追求物质,不但没有得到幸福,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。
于是,他开始改变,开始丢弃东西,试着在30天里丢弃30件物品。从没穿过的衣服到没有用的器皿,那些用不着或不需要的东西,统统找出来,捐赠出去。就这样,他的房间里只剩下了288件物品。这让他有了新的思考。”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呢?“
一番反思后,他选择彻底”断舍离“,开始过”极简“的生活,而这样的改变,反而增强了他的幸福感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太多东西,生活像一团麻,重重叠叠,盘旋交错,纷繁复杂。但只要学会去繁求简,恰恰是快乐的秘诀。
同理可证,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知识,尤其是垃圾知识。
所以,其实我们只需要做到专注于一个小领域,以热点为关键词,搜索他们自己专业领域的内容;然后通过新的知识结构表达出来。
知识创富时代,内容创业时代——无论你怎么说这个领域的弄潮儿,靠的都是这三个能力:在某个专业领域的专注力;与热点、痛点和经典结合的搜索力;以及重新架构的链接能力。
即使你拿回来一百万个知识的砂砾,也只是沙漠,人们爱看的,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——有组织的知识才是核心竞争力。有高度的知识,才有知识压强。
在你不断的在沙漠闲逛,他们自己的金字塔盖了起来。
▼
具体怎么做呢?
下面是3个把抵御垃圾知识,让知识变得更有价值的方法:
1. 学习的起点不是焦虑,而是问题
李小龙最初回香港的时候,在《欢乐今宵必一体育sport网页版登录》的节目上,节目组有一名太极拳拳师,想考验李小龙能不能推得倒对方。拳师摆好架子等着他来推。结果李小龙一拳就打在对方脸上。(此处有人准备直接拉到下面准备开骂“你懂什么是太极”,这就是碎片化太厉害,完全不看上下文)
李小龙想表达的是—— 在真实的实战中,没有人会等你摆好架势,只冲着你规定的地方打过来。
学习也是一样——在真实生活中,环境和知识都变化太多——你不可能像学校里一样,系统的学好学完一门知识,然后坐在教室等着不超过知识点的考试。
大部分时间,生活会先给你一个测试,然后你根据问题,自己寻找关键词,准备学习。
所以,学习的起点应该是你真实遇到的一个问题:
1.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对话,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——这时候,已经解决了一半。
2. 把问题拆分出关键字,然后开始搜索认知资源。
3. 找到你要到资源。
2. 扩充学习资源——人事网书
找学习资源的能力,就是搜索能力。
大部分人找资源,第一反应是上网,或买本书。这很容易陷入困境,因为网络的东西既多有杂,材料参差不齐。你这里翻翻那里看看,一不小心,几天都出不来。要先把书里面的内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,前提还是你选对了书。
信息爆炸时代,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,而是筛选和删除信息。
所以最好的方式是:
1. 先找到一个有经验的人,他能够准确定义你的问题,给你方向和边界;
2. 找到行业的标准,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;
3. 使用网络搜索资料和书的总结和评论;
4. 系统的看书。
3. 721法则:留出足够多的时间练习、思考和讨论
行动学习理论认为,人要掌握一门技能,需要有10%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,70%的时间练习和践行,还有20%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。这个原则叫做 721原则。
碎片化学习对于10%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,而剩下独处练习的70%和讨论的20%,则需要留出大量时间来系统学习——碎片化学习永远只是系统化学习的辅助。你需要留出足够多整块时间学习。
4. 输出倒逼输入
如何能保证让自己思考有体系?
我看过、试过很多方法, 最后最有效的只有一个,就是用输出倒逼输入。
你可以写文章、讲课、做PPT、做读书笔记、导图……只有一个要求——你的输出有结构。
你要先搭好图纸,设计出一个承重结构,然后铺钢筋,最后才放水泥和沙子。
先建立一个结构,你的知识和信息量会自动吸附在结构之上。时间一长,你会成为一个能根据结构链接知识的人。
▼
希望你能让知识变得有意义
建立一座自己的金字塔。
综合整理自古典古少侠(ID:dudian515)、拾遗(ID:shiyi201633)